近日,工信部表示,將部署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工作。並且工信部特別強調,要通過運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雲計算等服務疫情監測分析、人員流動和社區管理等,對疫情開展科學精準防控。
疫情下的AI醫療
在幾天前,阿裏雲就宣布,將通過達摩院的AI技術,對肺部影像進行病理診斷。
阿裏表示,這一套係統可以在20秒內準確地對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,準確率達到96%,大幅提升診斷效率。截止到21日,湖北、上海、廣東等16個省市的26家醫院已經引入達摩院醫療AI。
而在阿裏之外,還有不少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“AI病情分析”,例如華為,就推出了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服務,在輔助治療環節,幫助醫生更好進行判斷。
除了病理判斷之外,AI還出現在了護理機器人領域。
在疫情早期的隔離期間,就有公司研發出了“送餐”機器人,來給賓館各個客房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服務。
而麵對真正的病患,獵豹移動也向火神山捐贈了他們自己研發的“豹小遞”智能機器人。獵豹表示,該機器人可以執行遞送化驗單、藥物等工作。
而不僅是獵豹,中國移動、京東等廠商都推出了巡邏測溫、送餐送貨等機器人,並且針對病患的問診需求,也研發出了“問診機器人”。
當然,這個“問診機器人”目前隻能通過電話語音的方式進行交流,不過它已經可以和疑似感染者確認病情發展情況,並給出自己的建議。
盡管總體來看,“問診機器人”的語音語調還是無法和Google的人工智能語音電話相媲美,但已經足夠準確,可以有效地減少當地的醫療壓力。AI的隔離監控
對疑似病例和病患可以進行醫學診斷,而對於“居家隔離”的密切接觸者該如何處理,AI和運營商聯手打造了一套“監控係統”。
在當前的防疫部署下,隻要小區內出現了病患,確診病例樓都需實行14天“硬隔離”,而對於外地返工人員,也需要居家隔離14天。
而如何對隔離人員進行管理,這就需要一整套“監控係統”,例如深圳聯通推出的“5G居家隔離監控管理係統”。隻要將設備貼在隔離人員的門口上,門一打開就回向社區自動通報。
同時,係統還可以“向上兼容”,據聯通表示,這套“監控設施”涵蓋了多級管理模式,能實現社區、街道辦、區政府多級監管功能。
AI的檢測與預防
而除了針對密切接觸者和疑似感染者,大城市的複工也是一個傳染隱患。在病毒的“隔絕”過程中,人工智能的優勢被發揮的淋漓盡致。
首先是測量體溫,盡管目前,超市、公司等場所都配備了遙感體溫計,但公交車、地鐵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,配置專人去測量體溫難免會有些難度。
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曠視科技站了出來,推出了AI測溫係統。
據曠視介紹,名為「明驥」的測溫係統配備了紅外熱成像測溫儀,其中疑似高熱報警帶寬可達到每秒15人,且一套係統可以部署16個通道,並且可以做到一人管控。
曠視在北京一處地鐵站做了實驗,結果是,這套係統完全可以解決每分鍾三百人左右的客流量。哪怕是帶了口罩,也可以準確識別體溫,誤差在0.3℃。
如果說曠視將“麵部識別”的技術做到了“口罩測溫”的話,那麽攜程,則是利用大數據來對病患進行排查。
最近,攜程上線了“新冠肺炎查詢係統”,在頁麵中,一旦出現確診病例,攜程就會通過數據檢索,公布病例所在的航班和車次,並且會精確到列車車廂。
這樣一來,密切接觸者的確認效率將會大大增加,也不會再有頂級媒體“一天尋人好幾次”的盛況出現了。
AI也不是萬能
這也牽扯出“人工智能導致失業”這個論調,固然,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後,某些低端崗位會被AI替代。但縱觀曆史,每一次的工業革命,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。
從上麵的例子上榴莲视频成人APP也可以看出,很多操作,還是通過人機協同來完成的,而AI的判斷,也都是偏低層次,還是需要人本身的經驗判斷。
坦白來說,目前的人工智能,還遠沒有達到“包攬一切”的地步,前兩年的“AI熱”降溫的現象已經表明,當前的技術落地,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。
但這次疫情,對於主攻人工智能的廠商來說,是一場“大考”。通過AI提供的“無人服務”,可以在實踐中找到很多亟待改善的問題。5G、雲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該怎麽更好的加以利用,是從業者應該研究的課題。